昨天是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的日子。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那人间惨剧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9.0级大地震、巨型海啸、福岛核灾难,造成上万人死亡,大量建筑物损毁…

十年来,日本对于灾后重建、核废水等问题的处理却屡被大众诟病。
正当各界都在纪念“3·11大地震”十周年的时候,一个最新公布的报告令全网炸锅了。


这份报告是由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从两年前开始的,以辐射量下降的地点为中心,重启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调查,最终于2021年3月10日发布了调查报告。
报告总共有2个重要发现,一是新发现在位于2号机组和3号机组厂房上方,被称为“屏蔽塞”的混凝土盖子上可能共附着有7万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
这个数量,相当于福岛核电站1/2/3号机组的三座反应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10%。这也说明2号和3号机组厂房 反应堆中放射性物质已经大量泄漏。

这个污染程度远远超过预期的数值,屏蔽塞已无法人工拆除,而且一旦拆除又会使放射性物质暴露,对大气形成污染。
另一重要发现是,当初为了保护反应堆安全壳,1号和3号机组曾尝试将安全壳内部的气体排出。现在调查发现,部分气体通过管道倒流进厂房,这可能是造成厂房内污染扩散的主要原因。

而这些倒流的气体中含有不少氢气,氢气在空气中混合到一定浓度很可能被激发爆炸,所以专家认为这一现象 可能会引发1号和3号机组再次爆炸!
尤其在分析10年前那次核爆炸的录像资料后,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认为当初3号机组的连续性爆炸很可能就是因为机组中混入了足够多的的可燃性气体引起的。

这份报告一经公布,立马传到了中国网络上,更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大家强烈反响:



对此,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表示还将会继续开展相关调查,以确定福岛核电站厂房内的情况,并全力避免其出现爆炸的可能。

除了内部污染严重的问题,恐怕核电站的建筑坚固程度也要打上个问号。
今年2月福岛发生的7.3级地震,就曾使核电站周围的冷却水发生轻微泄漏。

上百万吨核废水的存放罐就是普通结构的水罐,并没有防震加强,也没有防辐射措施,在福岛核电站内,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无数这样的存水罐。
自2011年事故发生后,该地区几乎每次地震都会有核废水泄漏的新闻传出,但每次都没有明确的泄漏数量。

而最近又有京都大学教授镰田预测:日本2030年至2040年间, 将发生9.1级南海海槽大地震。
据日本气象厅网站介绍,日本南海海槽是静冈县骏河湾到九州日向滩海底的板块交界处,震央发生在此区域的地震,即为南海海槽地震。

日本气象厅指出,这个区域约每100年到150年会发生大地震,上一次南海海槽地震,是1944年的昭和东南海地震,以及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至今已超过70年,下一次南海海槽地震时期逐渐迫近。


2020年,日本媒体曾公布称日本工作人员近期对核电站进行检查时,意外发现核电站上出现了41条深浅不一的裂缝。
虽然并没有迹象显示出会再次发生核泄漏,但如果没有人为修补,这41条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扩大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由于内部辐射值实在过高无法进入探测,人们对核电站内部情况本来就已是无从了解。
另一方面,一味用海水冷却反应堆,造成的大量核废水也将在2022年达到储存极限。

内有反应堆,外有核废水。日本“3·11大地震”或许早已结束,但它产生的核泄漏、核爆炸、核废水…这一系列对日本、对东亚各个国家甚至对全球的核威胁却远远没有结束。
福岛核电站事故从最初的4级直到最终的7级,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块烫手得不能再烫手的山芋。
“3·11”东日本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伤痛与挣扎,反思与前行,面向过去,更面向未来。

Comments are closed